“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句话出自庄子《天地篇》的一个小故事: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愲愲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圃者所说的那段话的意思是:有了机械就会有用到机械的事情,有了用机之事又会产生机巧之心;存了机心,心灵就不会纯洁;心灵不纯洁,精神就得不到安宁;精神不安宁,道行就无所依归。可见“机械”、“机事”、“机心”是一个连环套,而那个“机”,实际上就是技术。技术影响乃至决定社会习俗、伦理、心理。技术使人把心思集中在取巧之上,巧则巧矣,但声色犬马,人的本性也失落了,“五色乱目,使人不明”,“五声乱耳,使人不聪”。技术的确节约了人力,但惹出的麻烦恐怕更多、更复杂、更不好对付。庄子认为为消除其负面影响,应更吝惜地使用技术。

一开始我差点被圃者的话引入反技术的极端。但仔细分析一下“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句话,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作者的观点是否有点前后矛盾,不合逻辑呢?为圃者既然否定用“槔”,又为何“凿隧”,“抱瓮”?我们知道再简单的工具也是技术的产物啊!既然“羞而不为”,那就要彻底。直接用手去打水,用手来松土,菜园里的虫子也直接用手抓才对。手里做着“机事”,嘴里说着羞为“机事”,矛盾。

此外,“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有机械的人就会做用机之事,就会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就会做出有悖于“道”的事?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有刀的人就会有用到刀的事,就会有用刀取巧的心,那么就会做出有悖于“道”的事,譬如杀人!把人的“纯白不备”,“神生不定”都怪罪于“机械”(技术)上,这实质上是颠倒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有机心”的人才会用“机械”做出“道之所不载”的事,而不是“机械”要人做“道之所不载”的事。

话虽有问题,但我猜测庄子不是反对技术,而是反对“人为物役”。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而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则伴随着劳动的始终。可以说工具(技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能。从原始社会的采集和狩猎,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农耕,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不断地促进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然而所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机心”无处不在。我们不想累死累活的种地,所以我们发明了播种机、收割机;我们不想在周末花半天洗衣服,所以我们发明了洗衣机;我们不想为了买一瓶酱油而走上几里路,所以我们发明了汽车……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工具来代替或者节省自己的劳动。人是有惰性的,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享受荣华富贵而不用付出半点劳动。这在远古时期是无法想象的,因为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掌握高端的技术,我们只能靠我们的双腿追赶猎物,只能靠双手采集食物。现在,人们离这个“目标”靠近了一大步,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机器自动完成。我们再也不用为了晚上的食物而追着一只羊跑上两千米,也不需要为了喝一口水而走上三里路。我们想的是,手头哪些活可以偷懒;我们在想的是,怎样才能让明天的工作都交给机器去做;我们想的是,要是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就好了。技术的发展,为这些想法提供了切实的支撑。与此同时,技术成了滋生各种消极事物的温床。

1 依赖性

我本人是软件工程的学生,那么我就举一个软件方面的例子吧。我们知道,计算机已经渗透到所有的行业当中,很多的工作都依赖于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各色各样的软件帮助人们完成包括会计、金融、设计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由于很多行业软件功能做得相当强大,不少人把工作都交给软件完成,相当轻松快捷。然而,倘使软件出现故障不能顺利运行,那么你会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软件弄好之前,这些人什么事也干不了!他们已经对软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离开软件仿佛就失去了左膀右臂。

2 弱化技能

技术接管了人们的工作,从而让人产生依赖,产生依赖就意味着人在底层的劳动量会大大减少,转而从事高层次的劳动。如此,我们的基础技能就会被弱化。譬如,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使用计算器一段时间后,人们的口算能力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即便是一百以内的四则运算也想手头有个计算器,好好按几下方能安心。其实对比一下前后十年的技术人员,我们也能轻易的发现,先前人们的基础技能似乎更为扎实。

3 改变生活方式

曾几何时,互联网兴起。人们依靠技术可以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何止是知天下事?通过互联网,你可以买到最新的 iPhone,你可以淘到最便宜的书籍,你可以看到最火的电视剧……随着微博、社交网站等各种社会化站点的兴起,你甚至可以和朋友一年不见一次面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流行起的“宅”文化,正式很好的体现。

4 放纵欲望

技术和工具的产生,最早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等到人们不再为生存而担忧时,技术开始服务于欲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多是因为人们想偷懒。有趣的是,技术发展的结果是使得人们更加懒惰。于是乎我们发现一个回环:懒惰、发展技术、懒惰。机巧之心,既是循环的动力也是循环的目的。翻看历史上重大的技术突破和惊人的发明吧。技术放纵人们的“机心”,使得懒惰成为潮流,我们妄图用技术来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

当然,技术之于社会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若要仔细考据、分析、评价,写个十本书都不够。我所列举的仅是些许皮毛。

先前所述,我们似乎把罪责全扔到了技术上。其实,好好推敲,我们发现,所谓技术的负面影响,完完全全是人一手造成的。技术不是凭空就有的,它不可能一开始就来让人有“机心”,因为它不存在。相反的,正是人有了“机心”,才会有“机械”和“机事”。而后技术才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所谓“纯白不备”,“神生不定”本身就是人性的弱点,有了人就人性的“恶”。只不过,它们一直和“善”一起隐藏在人的身体里,不定时地被显露出来罢了。归根结底,工具和技术是人欲念的产物。把“机事”当成“机心”的前提条件,显然是颠倒了顺序。技术是把双刃剑,把自己所做的“道之所不载”的事归结为“机械”的错,是一种推脱责任的做法。

我是搞技术的,我一直坚信,没有恶的技术,只有用不好技术的人。核力量用得好就是核电站,供电于大众,用得不好就是演变为核战争,生灵涂炭。当今的药品,治病的效果不错。但别忘了,某些药物滥用就成了毒品。它们在摧残吸食者生身体,麻醉着吸食者的神经。最近一直受到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一样,食品添加剂要么成为美好的调剂,要么就变成所谓结石奶、致癌奶……所有技术的正面或负面效果,都取决于用人。心不纯,则事不道也。

因此,与其说要更吝惜地使用技术,不如对人心进行净化。技术的使用可能招致种种问题,但总不能因噎废食。利刃在手,要想好好利用,我觉得和社会的准则和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出现这么多有关技术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不明确的准则有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此文为通识课“国学通论”期末作业,废话略多,内容较单薄,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