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社交后的一块空地
记得《社交网络》里有句话说:“我们就是想让大家在学校里有爱可做。”然后 Facebook 从哈佛像火箭一样升空了。男孩女孩们参加 Party,见到心仪的对象,上前搭讪,互留 facebook,然后保持联系,约会恋爱,上床,多么完美啊。
基于实名制的 facebook 为世界增添了无数色彩。人们把现实生活中原有的关系网映射到互联网上,换了一个新鲜的地方进行社交。实名制社交网络的火爆让原先的匿名服务相形见绌,MySpace 的衰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纯虚拟社交的一大缺点在于用户根本不知道在和自己交往的 ID 背后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即使对方表现得像一个软妹,你还没法保证她不是个直男。。。更严重的是,虚拟社交容易给我带来一种不真实感觉,即便两人了解很深,毕竟这些交往仅仅存在于互联网上,生活中双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不得而知。
像 facebook 这样的基于现实社交圈的网站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纯虚拟社交的不足。这给你一个信号:和你交往的人们不再是虚幻的,难以捉摸的了,TA 就是你现实生活中的一员,你们有可能深入发生某种关系。于是人们更能把力气用在刀刃上,调情效果更加给力,拍马屁,炫耀吹牛,插科打诨也更有现实意义了。然而实名社交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用户需要对他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因此这限制了某些潜在的用户活动,他们需要对自己的言论做一番自我审查。譬如,腼腆的小男生不敢用自己的 facebook 账号向钦慕已久的女孩表白。
这里说个题外话
2005 年,中国各大高校的 BBS 们迫于当局淫威被迫关站或转为官办实行起实名制。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后,学生言论明显收敛,因为稍微发一点官方不喜欢的言论就有可能被请去喝茶。我们学校的党委书记讲过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2008 年时,有个研究生因为在 bbs 抱怨学校还没发补贴而扬言要去炸鸟巢,结果被公安部门限制人身自由直到奥运会结束。
虽然在当前的实名社交网络上没有这么离谱的言论监管(撇开国内的种种恶心管理),但是用户自身的心理压力却是一张无形的网。公开场合他可能不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人嘛,都有一块面具的。这年头凤姐一样的人物毕竟还是少数。大凡是正常的人,绝不可能完完全全把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拿出来给人看。毕竟有些东西不太上得了台面,不像你应该说的话,不容易让当事人高兴。
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由于人人网很火爆,它覆盖了我们院大约 80%的学生用户,所以我们的辅导员想用这个平台做一点亲民工作,于是乎加了不少学生为好友。我们宿舍一哥们看到辅导员的好友请求后硬是大半年没按“接受”按钮,他觉得自己分享的东西被辅导员看见不好。
还有一个姑娘,以前老发一些感情纠葛的状态,然后某一天她妈加了她人人好友,那女孩立刻收敛不少。然后,然后……人家索性开了马甲!
所以,你知道的,在这个区域就有文章可以做啦。
那么有什么文章可以做呢?敬请期待我的下一篇博文《一个匿名社交想法》